文史研究
旅游资讯 旅游指南
文史研究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历史文化 > 文史研究

浅议明代祖陵神道石刻之时代
时间:2020-04-22 16:09:25  来源:  作者:陈琳
       明代帝陵共五处:江苏盱眙祖陵、安徽凤阳皇陵、江苏南京孝陵、北京十三陵、湖北钟祥显陵。这五处帝陵神道石刻大都保存完好,代表着当时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,值得珍视和研究。
       通过对这五处明代帝陵的实地考察,并查阅了有关史料,认为祖陵应建于洪武初年。
       祖陵为朱元璋祖父陵墓,《明史·山陵》载:“太祖即位,追上四世帝号①,皇祖考熙祖墓,在凤阳府泗州蠙城北,荐号曰祖陵,设祠祭署,置奉祀一员,陵户二百九十三”。可见,祖陵于洪武初年已设祠祭署。《明史》未言祖陵祠祭署之规模,但从皇陵“祠祭署、卜舍各数百间”②可以类推,祖陵祠祭署也是有一定规模的。当时高祖、曾祖尚不知葬处,每岁亦之祖陵望祭。《明史·礼十四》载:“熙祖陵,每发正旦、清明、中元、冬至及每月朔望本署官供祭行礼,又即其地望祭德祖懿祖二陵”,《大明会典》卷九十也有类似记载:“熙祖陵在今凤阳府泗州蠙城北,洪武初号曰祖陵,即祖陵望祭德祖、懿祖二祖”。由于德懿二祖之祭祀每岁皆在祖陵进行,所以,至洪武四年,“建祖陵庙,仿唐宋同堂异室之制……三楹通为一室,奉德祖神位,以备祭祀,东一楹奉懿祖,西一楹奉熙祖。十九年命皇太子修缮祖陵,葬三帝后冠服”③。《凤泗皇陵记》上载有“(洪武)十七年(十九年之误)上命皇太子到泗修建陵寝,号曰祖陵”。有上述史料可知,祖陵当初为朱元璋祖父陵寝,建于洪武初年,至洪武十九年葬三帝后冠服后,才作为三祖共同的陵墓。祖陵建于洪武十九年之说,大概就是以“十九年命皇太子往泗州修缮祖陵,葬三祖帝后冠服”以及上述之“号曰祖陵”为根据的。试想,祖陵如若真是十九年葬三帝后冠服时才建,那么《明史》、《大明会典》等正史就不会说祖陵是“熙祖陵”、“洪武初号曰祖陵”、“设祠祭署”等,而应当说是三祖的陵墓了。至于洪武十九年太子诣陵修缮工程,《帝乡纪略》有载:十八年(十九之误)命懿文皇太子率领文武群臣诸色人匠诣陵修建,创筑外罗土城九里三十步,内城四里十步。皇城栽松柏树七万余株。在其它有关史料中也未见当时“享殿等主要建筑已竣工”④的记载。可见,洪武十九年诣陵修建的主要工程是增筑内外土城或栽树。祖陵原为黑瓦,“永乐元年,工部以泗州祖陵黑瓦为言,帝命易以黄,如皇陵制”⑤。黄色琉璃明器在汉墓中已有出土,但黄色琉璃瓦的兴盛则在明代,明代宫殿、帝陵建筑无不使用黄色琉璃瓦。洪武七年设祠祭署的皇陵已用黄瓦,洪武十六年的孝陵殿也用黄瓦。如果祖陵建于洪武十九年反不用黄瓦,至永乐元年工部才意识到不妥,这在情理上也解释不通,故祖陵黑瓦只能看作明初之现象。这从另一个侧面提供了祖陵修建的时代。
       祖陵建于洪武初年,为明代陵制尚未形成时期,陵体基本上沿袭唐宋。秦汉唐和北宋的帝后陵都具有明显的中轴线,陵丘居中,绕以围墙,四周辟门,唐和北宋诸陵在每个陵的中轴线上建享殿、门阙、神道和石像生,而祖陵也正是陵丘居中,四周辟门,石像生就设在神道中轴线上,继而,皇陵延之,但为长方形;而正方形陵体的做法,为明陵中所独有。孝陵“一反汉以来方上、灵后、方垣、上下宫诸制”,改方坟为圆,神道因地制宜,曲折莫测,打破了历代取“方中”、“中轴”、“对称”等带有工艺布局特点的限制,显得自然生动。从明清两代帝陵看,自孝陵而后,不再见方上陵体,宝城皆为圆形。在石像生制度上,如果将明陵五处石刻进行比较,则可以看出两种类型,即祖陵、皇陵为一类;孝陵、十三陵、显陵为一类。这两种代表着前后不同制度的石刻类型,区分的相当明显。例如,祖皇二陵皆以麒麟为群兽之首(祖陵之首实为“天甪”,形似麒麟),作立状;有些石刻题材多达六至八对,俱作一种姿态;陵前设有太监,并立武将与文臣之前。孝陵、十三陵、显陵皆以狮子为首,增设象、骆驼、獬豸、羊等,石兽俱两对,作蹲卧二式,所设马官、侍马俑至孝陵始俱无,马体亦从有鞍改成无鞍。祖陵皇陵以及早期功臣墓作双手按剑状的武将,孝陵、十三陵、显陵则成为挂刀执瓜状了。另外神道石柱也有区别,前者石望柱各二对,仿自唐宋,柱顶作宝珠或石榴状,柱身一对无纹一对为卷叶花纹;后者皆一对,柱头作双箍盘龙云纹,柱身皆为龙纹。它如服饰上的前后变化等等。这些石刻制度上的前后不同,反映了明代朝仪制度的沿革以及统治者在审美趣味上的区别。
       各个时代,由于社会政治、经济以及人们的崇尚爱好不同,石雕艺术亦反映出不同的艺术特色。明初近百年间,正处于社会上升阶段,造像亦颇具气势,特别是洪武初年,因陵制尚未形成,建造陵寝基本上是对唐宋陵制的模仿。“四年建祖陵庙,仿唐宋同堂异室之制”,唐宋陵前之石刻也自然会作为明初陵前石刻之楷模。祖陵石刻形制俱具唐宋特点,这为所有论及祖陵石刻的文章所公认。但洪武十一年建造的皇陵石刻,虽也有唐宋余韵,但造型也渐渐清癯,龇牙咧嘴、庄严威慑、夸张奇特的神情逐渐起着变化,明显有向孝陵、十三陵、显陵过度的趋势。孝陵石刻,是继对唐宋陵墓石刻改革后的又一大转折,不但石刻制度有异于前,表现风格亦无唐宋特点,造像以写实为其主要特色,不作过分装饰,刀法圆润而又朴实无华,唐、宋陵以及明代祖陵、皇陵中常见的挺胸昂首之姿态,至此全然消失了;石兽或立或卧,自然天趣。这种风格为十三陵、显陵所继承。十三陵神道石刻虽雕琢精细,具有工艺装饰特点,但在造型及体制上与孝陵完全一样。显陵石刻纯是对孝陵的追随模仿。
 
注释
①高祖封德祖玄皇帝,封祖父熙祖裕皇帝,封父亲仁祖淳皇帝。见《太祖御制世圣德碑》。
②《凤阳县志》。
③《明史·山陵》、《明祖陵》一文认为:“‘四年见祖陵庙’,《实录》上则是建于临濠的宗庙,而不是祖陵享殿”。考《太祖实录》:“……庚寅(应为庚戌之误)建圜丘方丘日月社稷山川坛及太庙于临濠。礼部奏:临濠宗庙宜如唐宋同堂异室之制……”。庚戌乃洪武三年号。太庙与宗庙不同;临兆不是临濠。既然仿唐宋之制就不可能出现“圜丘”。显然是在洪武三年建太庙后,礼部提出了祖陵庙的建置形成,四年建成了祖陵庙。
④刘聿才、刘新:《明祖陵述略》,《考古与文物》1984年2期。
⑤《明史·礼十四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