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史研究
旅游资讯 旅游指南
文史研究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历史文化 > 文史研究

明祖陵神道石刻
时间:2020-04-22 16:14:02  来源:  作者:
       明祖陵是我国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,祖陵的石刻群是明代仪卫制度、服饰制度、山陵制度的肇始;更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家们精湛技艺的硕果,在明代石刻中勘称佼佼者。其石刻的组合、排列形式,既有对唐宋的继承,亦含有许多创新的成分,其中不乏民俗传统的借鉴,也杂有元代宗教和迷信的成分。根据多年的研究比照,神道石刻作为明祖陵核心文物就其本体而言呈现以下几个特色:
       一、排序
       明祖陵神道石刻在配置顺序上以四尊雄性麒麟为首,明显是对唐宋诸陵石刻的继承和发展。“麒麟”是神话传说中的“瑞兽”。《易经》中论及:“圣人清静行中正,圣人至,民从命,厥之麒麟来”,麒麟的出现预兆着贤明圣主的降生和太平盛世的到来。明祖陵是朱明王朝“肇基帝迹”的发祥之地,用麒麟镇首,就进一步表明了天命所归,圣贤相传的“肇基”地位;紧挨在麒麟之后的是六对气势雄状的蹲狮,狮为百兽之王,陵前设置除给人以威严之感,同时也寓意:狮由王在帝前而变为驯服的臣仆,无疑是进一步烘托了帝王的尊严;位于狮后的是二对望柱,其中一对仿唐,一对仿宋,望柱亦名“华表”、“恒表”,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柱,在明祖陵设置望柱有“望君出、望君归”的意思,寓意着这是一片耀灵发源、肇基帝迹的“吉壤”;而在望柱后面从南至北依次排列着10对石人,其中包括马官两对,拉马侍者一对,侍从1对,文臣2对,武官2对,太监2对,这是对明朝皇家大典的真实再现。
       二、规制
       明祖陵现存的遗物全部对称分布在长250米的神道中轴线上,其排列顺序自南向北依次为:石刻像生、金水桥遗址、棂星门遗址、享殿遗址和玄宫遗址。椐《帝乡纪略》记载祖陵陵内原有城墙三道、金水桥三座、神道石刻21对,殿亭楼阁、宫私宅地近千间,占地面积上万亩,城内外遍植松柏七万余株,可谓规模宏大,气势雄伟。
       在数量上,明祖陵的石刻像生共21对,在明朝陵寝建造方面有子孙不能欺祖的规制,后期建造的帝王陵寝的石刻相生在数量、体量上都不能超越祖先。但因明祖陵(公元1385--1413年)建造的时间比明皇陵(公元1366--1379年)晚,所以它比明皇陵少了10对。而孝陵陵、十三陵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石刻相生的体量上都没有赶超祖陵的现象。
       在种类上,明祖陵和明皇陵都是按照同一个山陵制度建立的,陵前石刻的设置上理应是一致,但明祖陵在种类上比明皇陵少了虎、羊、豹,比明孝陵、明十三陵少了象、骆驼和獬豸,其主要原因是后期明朝重制了坟莹制度以及祖陵仿效皇陵制,故皇陵未设,祖陵也不设置。
明代帝陵神道石刻数量(种类)一览表
       编号 陵寝   所在位置   石刻数量(对)   种类
       1   明祖陵 江苏•盱眙 21 麒麟、雄师、华表、马官、拉马侍、天马、侍从、文臣、武将、宦官
       2   明皇陵 安徽•凤阳 31 独角兽、石狮、石华表、马官、石马、控马者、石虎、石羊、文臣、武将、内侍
       3   明孝陵 江苏•南京 15 狮子、獬豸、骆驼、象、麒麟、马、文臣、武将
       4   十三陵 北京•昌平 18 狮子、獬豸、骆驼、象、麒麟、马、文臣、武将、功臣
       5   明显陵 湖北•钟祥 12 狮子、獬豸、骆驼、象、麒麟、马、武将、文臣、勋臣
       三、雕刻
       由于各个时代的政治、经济不同,人们崇尚的爱好也就不同,石雕艺术亦会反映出不同的艺术特色。明祖陵神道石刻是明代帝陵石刻制作和设置时间最晚的一组石刻群,因而它比明皇陵、明孝陵、明十三陵在雕刻技法等方面更具有明代特色。明皇陵的石刻由于制作和设置的时间为明朝初期,其雕刻技法沿袭唐、宋的痕迹较重,具有粗犷、简朴的浪漫性;而孝陵、与十三陵的石刻,则在皇陵石刻艺术的基础上,经改造、创新,向严谨、细腻、华贵、注重写实的方向发展,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。
       明祖陵石刻在雕刻技法上,整体运用了浮雕、半浮雕的技法,经过精雕细磨后,石刻的细部显得细腻流畅、华丽生动。从造型和雕功上,也可以看出石刻匠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的创造精神;同时,他们娴熟、高超的雕刻工艺也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聪明才智。
综上所述,继皇陵、孝陵、十三陵后的祖陵石刻,是明代石刻在沿袭、继承的基础上,博采了历代石刻艺术的精华,经改造、创新,创造了明代石刻艺术新技艺。使其在规制严谨、技法娴熟、造型优美、纹饰华贵等方面独树一帜,成为明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,创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石刻艺术的新成就,为上继唐、宋,下开明、清的石刻艺术典范。它为我们研究明史、明俗、明代石刻工艺、明代服饰、明代墓葬乃至古地理、古建筑、古绘画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。